七旬爷爷考场外等孙仨小时 双胞胎父母缺席爷孙相依 为啥孩子磕头

2025 年 6 月 10 号晌午,山东聊城的日头毒得能晒化柏油路。七十一岁的李大爷攥着两束向日葵,在高考考场外站了整整三个钟头。蓝布衫被汗水浸得能拧出水,可他眼睛始终钉在考场大门上 —...


2025 年 6 月 10 号晌午,山东聊城的日头毒得能晒化柏油路。七十一岁的李大爷攥着两束向日葵,在高考考场外站了整整三个钟头。蓝布衫被汗水浸得能拧出水,可他眼睛始终钉在考场大门上 —— 俩孙子今儿考完最后一科,他得让孩子一出考场就看见自个儿。这画面乍一看挺暖,但您要细琢磨,爷孙仨背后藏着的辛酸,够写本儿书。

刚开始大伙儿瞅见这场景,估计都犯嘀咕:俩孩子高考这么大的事儿,咋就爷爷一个人陪考?等听李大爷唠开了才知道,孩子他爸十几年前突然没了音讯,妈也改嫁去了外地,哥俩打小就跟着老两口过。现在想想,俩娃打小没爹娘在跟前,搁谁心里不揪得慌?可李大爷愣是咬着牙把俩孙子拉扯大了。老爷子在村里种几亩地,农闲时就去镇上打零工,赚的每一分钱都紧着给孩子买教辅资料、交学费。村里街坊都说,别看李大爷衣裳打满补丁,俩孙子的校服永远洗得发白,书包里的笔记本码得跟豆腐块似的。老爷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咱睁眼瞎一个,不能让孩子也走咱的老路。”

要说这俩孩子,真是给老爷子长脸。打小就知道爷爷不容易,学习上压根不用人操心。放学回家写完作业,就帮着喂鸡、浇菜园子。班主任跟我说,这兄弟俩在班上常年霸榜,哥哥理科拔尖,总念叨着要考哈工大航天系,说将来造火箭带爷爷上天看星星;弟弟爱文史,立志当乡村教师,就回咱老家学校教书,让更多娃有出息。您说现在的孩子里,这么懂事的是不是不多见?

高考这三天,李大爷过得跟打仗似的。头天晚上把准考证、笔袋翻来覆去检查七八遍,生怕落了啥;第二天凌晨四点就起,熬小米粥煮鸡蛋;晌午考完赶紧回家做饭,就怕孩子吃不好影响发挥。到了第三天最后一科,老爷子提前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考场外,手里那两束向日葵,还是跟邻居家买的 —— 他说向日葵朝着太阳长,寓意好。

考场钟声一响,大门开的那刻,俩孩子一眼就瞅见了爷爷。哥哥赶紧接过花,弟弟掏出洗得发白的手帕给爷爷擦汗。爷仨站在一块儿说笑着,李大爷眼里却泛着泪花。后来采访时,哥哥说:“上大学就不能天天陪爷爷了,这个暑假哪儿也不去,就在家帮爷爷侍弄庄稼。” 弟弟跟着说:“爷爷把我们养这么大,这恩情一辈子忘不了。” 说完哥俩 “扑通” 就给爷爷跪下磕头,当时在场的人,眼圈没一个不红的。

现在可能有人觉得,都啥年代了还兴磕头?但在这爷孙仨这儿,这一跪可不是封建礼节,是实打实的孝心。您想啊,老爷子又当爹又当妈,缝补浆洗、端汤送药,啥苦都自己咽,就为了俩孙子能有个好前程。孩子们把这些全看在眼里,这磕头是沉甸甸的感恩。其实像这样的隔代抚养家庭,咱身边真不少。父母因故没法陪孩子长大,老人扛起了重担。就说李大爷吧,为了供孩子上学,自己连瓶两块钱的矿泉水都舍不得买。但不是所有家庭都像这爷孙仨这么顺,好多孩子因为缺父母关爱,成长里出了不少问题。

前几天我看了个数据,说咱们国家隔代抚养的家庭占比挺高的,尤其是农村地区,很多老人靠着种地、打零工供孙辈上学。但问题来了:这些家庭最缺啥?除了经济支持,其实更缺心理关怀和教育资源。就说李大爷这俩孙子,要不是学校老师多上心,村里街坊帮衬着,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还真不好说。可还有更多类似的家庭,可能连基本的教育支持都得不到。咱社会是不是该多关注关注?比如社区能不能组织志愿者给孩子补课?企业能不能给这些家庭提供点助学金?

现在高考结束了,俩孩子马上填志愿。李大爷说不管孩子去哪儿,家里的热炕头永远给他们留着。哥哥说大学毕业要带爷爷看自己造的火箭,弟弟说当老师后要接爷爷去学校住,让爷爷天天听孩子们读书。听着这些话,心里头暖烘烘的。这爷孙仨互相扶持着走到现在,靠的就是亲情这股子劲。您说生活里是不是这么回事?再难的坎儿,只要一家人的心拧在一块儿,就没有过不去的。

最后想问问大伙儿:您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家庭故事?这些年咱们总说社会要关注弱势群体,但具体到隔代抚养家庭,您觉得咱们能做些啥?不妨在评论区唠唠,说不定您的一个建议,就能给某个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。



相关资讯